欢迎访问茶叶咖啡学院!

当前位置: 首页   >   主题教育   >   理论学习   >   正文

抢先看‖速读2022年普洱市政府工作报告

作者:    信息来源:普洱日报    发布时间: 2022-02-19

2月18日上午


普洱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

在普洱大剧院隆重开幕

市委副书记、代理市长王刚

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


政府工作报告都有哪些干货?
跟着普报君一起来看


过去四年工作回顾

1


   

   

彻底摆脱绝对贫困


●9个贫困县全部摘帽,76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,6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。

●创造了脱贫工作委员会、深度贫困人口培训中心和“宾弄赛嗨”民族团结互帮互助等鲜活经验。

●涌现出西盟县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、时代楷模朱有勇等先进典型,澜沧县老达保民族文化脱贫入选联合国“中国扶贫成就展”。


综合实力显著增强


●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大关,达1029.2亿元,人均生产总值从全省第14位上升到第12位。

●有机茶认证面积、企业数、证书数均居全国第一,5000余吨低氟普洱茶打通进藏新渠道。

●普洱咖啡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和中欧地理标志互换产品,种植面积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。

●电力装机容量达930万千瓦,成为全省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。

●获评全国森林康养基地建设试点市、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。


牢牢守住安全底线


●投入强边固防和疫情防控资金53.9亿元,取得输入疫情零扩散、本地病例零发生、医务人员零感染的战疫成果。

●累计争取政府专项债券资金201.8亿元,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。

●食品药品监管全面加强,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平稳。


发展基础不断夯实


●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23.4亿元。

●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200公里增加到585公里,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751公里。

●开工4件中型、22件小(一)型水库,建成高标准农田57.6万亩。

●建成“城市大脑”数字普洱展示中心。

●提标污水处理厂11座。

●10县(区)全部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标准。

●创建5个省级美丽县城和1个特色小镇。


 

环境质量持续巩固


●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。

●监测到在市境内长期活动的亚洲象从149头增加到181头,西黑冠长臂猿从80群增加到104群。

●退耕还林还草66万亩,治理水土流失1700平方公里。

●5县(区)荣获“中国天然氧吧”称号。


 

发展活力充分激发


●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,国资国企、财税金融、农业农村改革取得重大进展。

●全面落实减税降费政策,减免税费35.3亿元。

●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优化营商环境,列入首批中国(云南)自贸区联动创新区,勐康口岸升格为国际性口岸。

●外贸进出口总额每年保持在10亿美元以上。


 

民生福祉持续改善


●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在70%以上。

●新增城镇就业7.64万人。

●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通过国家验收。

●新建3个县级中医医院,10县(区)人民医院通过公立医院提质达标验收。

●完成农村改厕24.4万座,实施保障性住房46458套。

●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保持在全省前列。


   

   

2021年实现“十四五”良好开局

1


   

   

经济突破千亿大关


●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.7%。

●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.8%。

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.5%。

●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6.2%。

●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.9%,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6.1%,均居全省第3位。

●超额完成省级下达化债任务,全市债务风险可控。


边境防控精准有力


●历史性建成人防物防技防边境立体化防控设施,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。

●日均投入2.8万人次联防力量为国守边、为民尽责。

●关口前移做法和班户联建、联防、联保、联惩机制得到上级肯定。

普洱迈入动车时代


●中老铁路全线贯通,冠名开行“普洱·景迈山”列车。

●思茅机场停机坪扩建投入使用。

●墨临、思澜、南景3条高速公路和宁江公路建成通车。


坚守防止规模返贫底线


●分层分类做好25761户82619人“三类监测对象”帮扶。

●累计消除风险13925户47703人。

●546个村集体收入超过20万元。


   

民生保障更加有力


●出台加快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十条措施。

●开工建设4所城镇公办幼儿园和2所小学。

●筹建普洱学院医学院。

●开工建设市妇幼保健院。

●市传染病医院和澜沧县传染病医院建设完成主体工程。


   

绿色发展成效显著


●全市空气优良率达98.1%。

●水质优良率达97%。

●普洱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在COP15大会上得到世界认可,启动亚洲象国家公园规划工作。

●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获国务院批准为2022年中国唯一推荐申遗项目,获评2022年全球最佳旅游目的地。


   

   

今后五年主要任务

1


     

     

●坚定不移实施科技和人才汇聚行动,实现更具活力、更强驱动的创新发展。

●坚定不移实施产城人深度融合行动,实现更加充分、更高效益的协调发展。

●坚定不移实施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提质行动,实现更高质量、更美生态的绿色发展。

●坚定不移深度对接RCEP行动计划,实现更高层次、更广领域的开放发展。

●坚定不移实施民生福祉增进行动,实现更高水平、更优品质的共享发展。


未来五年,我们要——


全面完成“十四五”规划目标,顺利开启“十五五”。第二产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从24.7%提高到30%左右,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15%提高到25%左右,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50%左右,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提高到30%以上,高速公路在建和通车里程接近全省十分之一,实现县县通高速,教育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,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省平均水平,为2035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打牢坚实基础。


     

     


2022年工作重点

1


   

   

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: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,弘扬伟大建党精神,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,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、市第五次党代会、市委五届二次全会和市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,坚持“稳字当头、稳中求进”工作总基调,全面落实党中央把握新发展阶段、贯彻新发展理念、构建新发展格局、推动高质量发展、促进共同富裕的部署和要求,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,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,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统筹发展和安全,继续做好“六稳”、“六保”工作,持续改善民生,不断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,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。


   

   


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

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

1


   

   

●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.5%。

●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%。

●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%。

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%。

●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%。

●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%。

●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%左右。

●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。


   

   


今年要重点抓好九个方面工作

1


     

     

全力扛牢强边固防责任


     

●健全强边固防工作机制。

●紧盯“外防输入”关键。
●落实常态化精准防控举措。


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


     

●加快建设瑞丽至孟连(普洱段)、勐醒至江城至绿春(普洱段)、景谷至宁洱、振太至景谷、碧溪至双龙、思茅至江城(整董)、澜沧至孟连(勐阿)、孟连至勐海高速公路和国道219线改扩建项目。

●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500公里以上。

●做好思茅机场迁建和景东机场新建前期工作,加快推进思茅机场、景迈机场改扩建。

●争取完成交通投资260亿元。

●开工建设黄草坝大型水库和永业、热水河等16件水利工程。

●完成澜沧江至大中河调水工程。

●完成5万亩耕地占补平衡项目验收、3万亩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入库备案。

●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3.2万亩。

●水利建设投资增长14%,有效灌溉率提高到32%。

●加快建设普洱数字经济产业园,启动“城市大脑”第二批应用场景。

●争取建设开通5G基站3000个以上。

●加快云南景东120米全可动脉冲星射电望远镜建设。

●推进思茅产业园区、景谷产业园区、孟连(勐阿)边境经济合作区优化提升改造。

●以思茅、宁洱、墨江火车站为重要节点,加快推进其他7个县城、3个口岸物流园区建设。


全力做大做强特色产业


     

●做好茶文化、茶产业、茶科技大文章。保护挖掘普洱府、茶马古道等历史资源,弘扬茶文化,讲好茶故事。

●建设有机茶园8万亩,培育“绿色食品牌”茶产业基地10个,改造达标茶叶初制所40个。

●加快普洱茶博物馆、中国有机茶产业示范园、中茶普洱有机庄园、九泽茶马古窖等重点项目建设。

●推动西藏健康茶普洱产业园落地建设。

●实现茶产业综合产值390亿元以上。

●争取落地一批烘焙、冷萃冻干、三合一速溶、浓缩咖啡液、咖啡即饮及包装等精深加工项目。

●加快建设国家市场监管技术创新中心(咖啡质量基础与产业服务)和云南精品咖啡加工园区,启动建设10个以上咖啡鲜果集中处理中心。

●改造提升咖啡园2万亩,培育“绿色食品牌”咖啡产业基地10个。

●打造咖啡文化精品旅游线路。

●实现咖啡产业综合产值50亿元以上。

●完善市县林权所有者资源有偿使用共享和林产业税收产值分享机制。

●建成原料林基地113万亩,实施国储林一期50万亩。发展林下经济8万亩、木本油料提质增效1万亩。推进80万吨林浆纸一体化一期项目、林板家居一体化40万立方米超强轻质刨花板项目。

●实现林草综合产值380亿元以上。

●推动大唐汉方儿童感冒药生产线、澜沧安琪酵母制品项目投产。

●实现生物药综合产值100亿元以上。

●全面融入全省健康生活目的地和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。

●打造思茅区、墨江县国家森林康养基地,启动景谷响水森林疗养基地、澜沧国家森林公园建设。

●建成高品质酒店、半山酒店5个以上,积极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。

●实施整县屋顶光伏项目,完成电力投资25亿元。

●确保电力工业增加值增长10%以上。

     


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


●脱贫县整合涉农资金投入产业项目比重不低于50%,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平均达到10万元以上。

●持续开展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帮扶,落实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措施。

●加快推进6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建设。

●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,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在514万亩以上,粮食产量稳定在120.5万吨以上。

●推广“肉牛+保险+信贷”发展模式,确保肉牛存栏不低于90万头。

●完成生猪存栏210万头、出栏381万头。

抓实“菜篮子”工程,建设蔬菜基地6个,提高蔬菜自给率。

●推进“干部规划家乡行动”,完成419个“多规合一”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。

●建成美丽村庄80个。

●持续改善农村供水保障条件,改造提升农村住房608户。深入推进“厕所革命”,改造建设农村卫生户厕2.57万座。

●深化“并岗定责提薪”制度,提高村干部待遇。


全力建设美丽城镇


     

●完成《普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》编制。

●加快思宁一体化进程,推进中心城区南片区开发。

●力争城镇化率提高到42%。

●力争建成中心城区生活垃圾焚烧厂,加快推进第三污水处理厂建设。

●改造老旧小区62个、棚户区房屋1136套,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562套。

●打通断头路、丁字路,建设城市慢行系统,构建城市道路微循环。

●加大“两违”和“烂尾楼”整治力度,抓好背街小巷、城乡结合部环境整治。

●打造志愿之城、阅读之城、文明实践之城,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。


全力打造生态文明典范


       

●落实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,统筹做好“双控”、“双碳”工作。

●推进绿色低碳示范园区创建,加快推动与宝武集团碳汇交易合作。

●落实生态环境准入清单,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。

●全力保护澜沧江、李仙江等流域水生态环境,持续改善思茅河水质。

●彻底解决咖啡鲜果加工废水污染问题。

●全面推行林长制,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。

●加快哀牢山无量山国家公园创建,争创亚洲象国家公园。


全力提升改革开放水平


●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。

●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行动计划。

●新建院士专家工作站5个、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,搭建科技平台5个,转化科技成果10项,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达5亿元以上。

●深入对接RCEP行动计划和中老铁路沿线开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。

●加快中国(云南)自贸区普洱联动创新区、孟连(勐阿)边合区建设。

●加快西盟大黑山通道和澜沧阿里通道建设。

●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“一号改革工程”。

●力争引进市外到位资金增长12%以上。

●新增升规达限工业企业25户、商贸企业100户、重点服务业企业10户。


全力保障改善民生福祉


         

●新建国茶港云南省青年创业园普洱分园。

●支持好大学生、农民工、退役军人、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。

●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.7万人,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稳定在80万人次以上。

●保持基本医疗、基本养老保险高覆盖率,提高医疗养老商业保险参与度。

●提升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水平,落实新生育政策,做好托幼保障。

●确保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2%以上。

●确保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6%以上。

●全力提升高中教育质量。

●推进普洱学院医学院组建、普洱职业技术学院筹建、普洱茶学院迁建。

●力争完成13所城镇公办幼儿园、15所城镇公办小学建设。

●高度重视母婴安全保障工作。

●深入实施全民健身计划。

●加快推进景迈山申遗工作,确保景迈山申遗通过国际专家现场评估并获成功。

●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成果。


全力建好平安普洱


         

●严禁违法违规融资举债,坚决遏制新增政府隐性债务,严厉打击违法金融活动。

●加强地震、气象、地质灾害等应急处置演练,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。

●全面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。

●严格落实安全生产“一岗双责”,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。

●推进扫黑除恶斗争常态化,打好第五轮禁毒和防艾人民战争。



来源:普洱日报微信公众号

编辑:李孙洋